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紧缺一直是制约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难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频率增加和降水不确定性加剧,生活在这些区域的植物如何感知、应对干旱,成为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将目光投向中国黄土高原的典型灌木——沙柳(Salix psammophila)。这种耐旱先锋树种不仅是半干旱区植被恢复的重要角色,更在水分利用上展现出了超强“智慧”。
本研究团队在2019–2021年连续三年间,走进陕西神木六道沟流域,系统监测沙柳林的土壤水分、液流变化、叶片生理特性以及稳定同位素(δ²H、δ¹⁸O、δ¹³C)指标,力求揭开沙柳如何在干旱胁迫下实现“智慧用水”的秘密。
图1. (a)研究区域位置和沙枫林图片;(b)实地观测的气象变量、叶片生理特性、土壤水分和稳定同位素。
地处黄土丘陵区的六道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仅约457毫米,且集中于6-9月,植被以人工灌木为主,沙柳正是其中的“主力军”。
研究发现,沙柳在干旱真正到来之前就已启动节水机制:
提前降低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流失;
控制叶片面积,调节叶水势;
并不依赖深层土壤水,而是主动调控生理活动应对水分波动。
这就像植物拥有了“气象雷达”,提前感知土壤水分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作者称这种现象为“预感干旱”策略。
更有趣的是,即使干旱发生,沙柳在生长期的蒸腾趋势仍保持先升后降的节律,展现出强大的生理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图2. 三个水文年(2019–2021年)沙柳林土壤含水量(SWC)、土壤储水量(SWS)和土壤干燥化指数(SDI)的变化。误差线表示标准误差。
图3. 2019-2021年生长季沙柳平均日蒸腾速率(T)、固有水分利用效率(iWUE)、叶水势(Ψ)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误差线表示标准误差。
图4. 三个水文年(2019–2021年)不同土层(0–40 cm、40–120 cm、120–200 cm)土壤水分对沙柳的贡献比例。误差线表示标准差。
图 5. iWUE 与(a)林分蒸腾速率的关系,以及(b-d)不同土层(0-40 cm、40-120 cm、120-200 cm)土壤水分对沙生林的贡献比例。
图6. 三个水文年(2019–2021年)沙柳林叶片生理性状、水分利用比例及不同深度土壤储水量的图形汇总。
你可能以为深层土壤水能成为植物在干旱时期的“救命水库”,但实际并非如此。
作者团队发现,增加对深层水的依赖,并未显著缓解沙柳的干旱压力。相反,沙柳选择主动减耗,用“省着用”代替“多找水”。长时间的气象干旱与深层水亏缺的叠加,才是造成沙柳部分叶片脱落甚至死亡的关键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土壤和木质部样品中的水分由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LI-2100全自动真空冷凝抽提系统提取,结合激光同位素分析仪与同位素质谱仪,为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5.13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