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土壤碳汇”这一关键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科学家们的研究中。
在全球气候治理日益紧迫的今天,如何提升土壤碳汇能力,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期刊《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的最新研究,聚焦非洲萨赫勒地区,通过实地采样与建模分析,揭示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机制。
图1. 研究区域和实验地点的位置。
研究背景
非洲萨赫勒地区是全球典型的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牧业在当地生计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关于放牧对土壤碳储量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不同强度下的机制,一直缺乏系统的实地数据。
研究方法
§采用多点样方布设,覆盖不同放牧压力区域
§采集0–30cm深度的土壤进行碳氮分析
§结合ASDLabSpec4地物光谱仪进行快速土壤属性预测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解析变量间直接与间接作用关系
研究亮点
团队在塞内加尔Dahra地区设置了四个不同放牧强度等级(重度、中度、轻度与禁牧)下的观测样地,结合近地遥感、土壤样品分析与结构方程建模,得出了颇具启发性的发现:
1. 重度放牧区土壤碳储量反而最高?
是的,你没看错!研究显示,重度放牧区域的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储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这是因为牲畜粪便的大量积累、踩踏导致植物凋落物更快混入土壤,以及植物多样性变化带来的间接影响,共同促进了表层土壤碳的积累。
2. 放牧通过“植物多样性-碳氮比”间接调控土壤碳
研究进一步发现,放牧不仅直接影响土壤碳储量,还通过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改变植被的碳氮比→间接调控SOC积累路径。其中,重度放牧虽然会减少植物多样性,但这反而降低了碳氮比,使得有机质分解更快、更易积碳。
3. 不放牧 ≠ 更好
相比之下,长期禁牧地块的植物多样性虽然更高,但因缺乏动物粪便输入、植物竞争加剧、凋落物难以快速分解,反而造成土壤碳储量较低。这提醒我们:并非“越少干预越好”,而是要找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点。

图2. 不同放牧强度(a)和土壤深度(b)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统计摘要和显著性结果如表1所示。(a)中,条形图显示平均值±标准误差,字母表示不同放牧强度水平之间的比较。
图3. 放牧强度和草本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的相互作用。
图4. 结构方程模型描绘了放牧强度、物种多样性、草本生物量、土壤碳氮比和土壤有机质(SOC)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箭头表示假设的因果关系。标准化路径系数及其相应的显著性水平见表3。红色箭头表示负面影响,蓝色箭头表示正面影响。
ASD LabSpec 4 助力科研突破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ASD LabSpec 4 地物光谱仪 对297个土壤样品进行了可见光-近红外(Vis–NIR)光谱扫描。结合实验室碳氮含量分析,通过建模对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了高效预测。其主要优势包括:
✅ 快速无损测量
✅ 波长范围覆盖350–2500nm,适用于碳氮等多参数估算
✅ 支持大规模样品的建模与验证
✅ 可集成进多变量统计分析,提升数据质量
这款设备为土壤碳监测、农业遥感、生态环境研究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支撑。
研究启示
该研究不仅为草原碳汇与牧业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也展示了先进光谱技术在碳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合理放牧,并非破坏生态的代名词,而有可能成为“储碳促稳”的关键手段。
科学放牧 + 精准监测 = 草原碳汇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