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会议通知 | 2025年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二轮通知)

来源:
时间: 2025-10-31

参会时间:

2025年11月11日

主办方:

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

协办方: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美国Campbell公司

英国ASD公司

美国Resonon公司

美国ITRES公司

美国SciAps公司

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立足第三极,联动南北极,研究三极极端环境多圈层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耦合机制,揭示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会议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加剧的背景下,2025年各国加快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我国在推进“双碳”战略过程中,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并在能源、农业、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与此同时,全球极端气候事件仍频发,这凸显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功能,依托多要素观测技术进行全面监测,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

天空地一体化观测技术,如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和同位素观测等,在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揭示碳源碳汇动态及其驱动因素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发展,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将于2025年11月11日举办“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将以线上形式进行,旨在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应用经验。

会议目的

本次会议面向科研人员,旨在交流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重点包括:

多要素观测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探讨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和同位素观测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场景。

碳源碳汇功能的前沿科学问题

关注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影响,并解析关键驱动因素。

多源数据融合与综合监测

分享多观测手段数据融合的方法与实践,构建高精度、全覆盖的生态系统监测数据库。

相关技术在碳中和战略中的应用与前景

展示相关技术在支持“双碳”目标中的应用案例,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及创新潜力。

会议内容

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的前沿问题与挑战

多要素联合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多源数据融合与综合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技术在碳中和战略中的应用与前景

区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

会议日程

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高添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报告题目: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 基于清原科尔塔群初步进展

高扬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报告题目:内陆水体碳汇监测原理与评估方法

刘军志 教授

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

报告题目:流域尺度碳循环观测方法

聂明 教授 

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土壤微生物呼吸的热适应性

王法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报告题目: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评估

王绍强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报告题目:基于卫星SIF-CO2观测信息估算全球陆地日GPP时空变化分析

杨柏 应用科学家

美国campbell scientific公司/康宝智信测量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技术综合解决方案

周旭辉 教授 

东北林业大学

报告题目: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累积及其响应极端干旱的机制

报名方式

请添加工作人员微信,邀请您进入此次会议交流群

会议链接届时将在群内发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2018-2023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